據彭博報導,英國諮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上周發佈報告稱,在香港、孟買、北京和上海,人們可能需要儲蓄三十年才能買到一處普通住宅。這四個亞洲城市成為全球房價「相對最貴」的大城市。
這項研究分析了「房價/收入比率」指標。全球範圍內該指標數值超過30的有以上四個城市,以及英國倫敦。也就是說,家庭年收入為中等水準的購房者需要儲蓄三十年以上才能買得起一套970平方英尺(約合90.115平方米)的公寓。
同時,這四個城市的租金收益「非常低」,可能顯示出房產估值「過高」。租金收益率是用年租金除以房屋總價得出,這個值越低,意味著房地產市場投機成分越大。上述四個城市2016年的租金收益率比10年期政府債券的收益率還要低。而在東京、雪梨、紐約和首爾等其他國際大都市,情況不是這樣。
(2016年全球房價收入比最高的城市。 來源:Oxford Economics)
不過,報告認為一些亞洲城市的房屋供應增加以及利率變化將給房價造成下行壓力。報告說:「我們預計整個亞洲地區未來數年的房價漲幅將會趨緩,一些市場甚至可能下跌。」
彭博的報導說,全球範圍過去十年實施的低利率政策推動了房價上漲。美國等國家利率水準的上升將會反轉這一趨勢,因為這樣做增加了房產抵押貸款的成本。美聯儲進一步加息舉動可能吸引更多資金回到美國,從而影響到亞洲地區的房地產價格。
長期來看,經濟繁榮發展和人口因素仍預示著亞洲許多大城市房地產需求強勁,這將繼續支撐當地房價。一些發展程度相對滯後的經濟體尤其如此。
不過,也有一些亞洲城市未來可能出現人口規模萎縮,從而降低房地產需求,比如東京和首爾。
首圖取自Wikimedia Commons
以上圖文,由界面新聞授權。
界面新聞只服務於獨立思考的人群,據說全中國最牛的記者都在這裡寫稿。想勾搭他們就速速下載「界面」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