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荷蘭,企業團隊作戰才能維持競爭力
財訊
2016-02-22 09:39

台股面臨MSCI指數可能調整的危機,荷蘭人過去的經驗可以作為參考。2007年10月,在荷蘭女王的同意下,荷蘭銀行以720億歐元的價格賣給英國RBS、比利時Fortis以及西班牙的Santander組成的併購方;沒想到造化弄人,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720億歐元可以買下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等22家全球的主要金融機構。

 

1960年代,阿姆斯特丹銀行與鹿特丹銀行,同意合併為AMRO銀行;荷蘭國王威廉一世於1824年創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財務部,與雙子銀行於1964年合併為荷蘭匯通銀行(ABN);至1991年,再與AMRO銀行合併,是為荷蘭銀行(ABN AMRO),至2007年出售前,是歐洲第八大銀行,也是荷蘭王室持股的重點企業之一,最後以3.2倍的股價/淨值比被賣掉,當時其他全球主要銀行的股價/淨值比多在2倍上下。

 

荷蘭與台灣一樣也是人口極度有限的小國,他們的命也不好,旁邊就是一個同樣是日耳曼族的歐洲超級大國,以前叫普魯士、後來叫德意志帝國的德國。打從基督新教反抗舊教開始,荷蘭過去500年的歷史,基本上就是打不過德國、持續談判的歷史,德國的存在,對他們一直是巨大的生存壓力。對他們來說,團結運用資源,謹慎維持可持續獲利就是他們存活的關鍵,小額資本集資運作的東印度公司,可買可賣的荷蘭銀行,就是他們求生存的實際操作。

 

就像現在台灣面臨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與中國簽《服貿協議》的局勢,六零年代的荷蘭,也被迫要與歷史上曾經占領他們的法國與德國談煤鋼組織的合作,也就是歐洲共同市場、歐盟與歐元最初的前身,相對德法,荷蘭相關的企業什麼都小一號,如果開放關稅壁壘後,規模還是這麼小,就是找死,縱使共同市場的概念很好,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貨物暢通,但也可以讓自己國家競爭力不足的企業一舉被殲滅。

 

於是在六八年,海尼根(Heineken)把主要競爭對手Amstel啤酒兼併,統一荷蘭市場,後來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啤酒企業之一;DSM原本是家煤礦公司,1965年後,索性把煤礦資產趁高價全部賣掉,全面轉型成化工公司,現在是全球主要的化工企業之一;1969年,荷蘭兩家油漆公司AKU以及KZO合併成AKZO,再於1984年合併瑞典化工企業KemaNobel,現在的AKZO NOBEL是全球最大的油漆公司,旗下著名品牌包括ICI與Dulux。這些企業現在都代表著荷蘭,在全世界各個行業占有一片天,同時具備著不被輕易擊倒的競爭力。

 

回到台灣,最值得研究的例子是永豐金控,打從建弘證券併了萬盛證券,與厚生集團共治開始,再與華信銀行合併並與相關專業經理人合作形成建華金控,最後再由永豐餘主導的台北商銀將其併購成為永豐金控。該公司現在是台灣五十指數的成分股,而且大部分前身企業的控股股東,至今仍留在董事會裡繼續合作。這樣彼此併在一起到底好不好?很難給一個完全正確的答案;但是在台灣經濟很難成長的年代裡,趕緊整合以維持競爭力,是繼續存活的關鍵之一。

 

圖文獲財訊雜誌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