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人的學生時代,GPA是一個重要指標。但當你步入社會後,GPA不過是個數字而已。
《破除成功學的迷信》(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的作者艾瑞克·巴克發現,那些成為千萬富翁的成功人士,在學生時代表現並不突出,他們沒有傲人的「高GPA」,也絕不可能被選為學生代表,在畢業典禮時發言。相反,一項針對700多名美國百萬富翁的調查發現,美國百萬富翁的大學平均GPA,只有2.9,優秀的邊都沒碰到。
波士頓學院的凱倫·阿諾德(Karen Arnold)的研究結果也與巴克的說法相近。在追蹤研究81位高中畢業演講學生代表的人生發展路徑後,她發現,一般來說,在校成績好的人出社會後,往往表現不錯,但很少有人能取得夢寐以求的成功,也不會成為億萬富翁。
這與人們的「刻板印象」差很多。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在高中表現優異,表示他在大學也能成功,甚至步入社會後也是,「優秀」也會不斷持續下去。事實卻只部分印證了這點。數據顯示,90%的學生代表成為了醫生或律師之類的專業人士,40%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嶄露頭角。但是真的有人能真正做到改變世界嗎?一個都沒有。
成功的路徑往往需要截然不同的品質。畢業致辭代表通常有著謹慎的人格特質,而成為富翁,需要更勇敢一點。
被選為學生代表的人,在畢業演講上大放異彩,但更有可能循規蹈矩,而缺乏創造力和打破常規的勇氣。許多學生代表承認,自己擅長做的只是完成老師的要求,因此,畢業演講學生代表一般只會進入體制內,而不會改變或推翻系統。
而百萬富翁並不是時時都遵守規矩,有時候還會做出一些意料外的事,甚至企圖重新定義規則。巴克認為,一旦離開封閉的系統,比如教育,偶爾違反規則有許會對自己有利。
雖然富翁不怎麼守規矩,但卻始終如一堅持著目標。阿諾德的研究表明,在學業上努力的人並不只有好學生,還有那些在特殊科目上鑽精的學生們,他們往往不願意將精力分散到別的科目上,自然也無法取得高GPA 。阿諾德表示,在現實世界中,一心一意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這或許是GPA無法阻止他們成為富翁的原因。
(以上圖文由界面新聞授權,原文:GPA2.9意味著一生平庸?數據表明你和百萬富翁站在同一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