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輝達宣布投資OpenAI千億美元 「AI超級良性循環」形成 投資人要警覺了嗎?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5-09-23 09:30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2025年,AI產業加速進展,每天都有大消息。每個大消息都帶來資本市場的狂歡,讓投資人有搭乘雲霄飛車的快感。

昨晚美股最新消息,AI晶片巨頭輝達與ChatGPT開發商大廠OpenAI宣布戰略合作,輝達承諾將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資金,並為OpenAI打造用電規模達10吉瓦(GW)的下一代AI數據中心,配備數百萬顆圖形處理器(GPU)支援先進AI模型開發。

根據雙方協議,OpenAI 計畫部署需耗用 10GW(Gigawatt, 百萬瓩) 電力的輝達系統,等同於今年輝達預計出貨的 4 百萬至 5 百萬顆圖形處理器 (GPU),數量為去年的兩倍。

此外,輝達也將成為 OpenAI 的「首選」晶片與網路設備供應商。首階段計畫預計在 2026 年下半年啟用,搭載輝達下一代「Vera Rubin」系統。

輝達先前估算,建置 1GW 資料中心容量需花費約 500 億至 600 億美元,其中約 350 億美元將用於輝達晶片與系統。以此推算,OpenAI 所需的 10GW 容量,投資金額確實高達數千億美元。

黃仁勳強調,這項投資是「額外加碼,不影響已宣布的協議與財務承諾」。此次合作將與 OpenAI 既有的基礎設施夥伴,包括微軟 Azure 雲端、甲骨文 、軟銀及 Stargate 計畫,形成互補。

另外,阿特曼在受訪時也表示,OpenAI 目前每周活躍使用人數已達 7 億,需求不斷增加。另外,輝達這筆投資,可以占 OpenAI 的20%持股,也呼應 OpenAI 在最新二級市場的估值,又跳升到 5,000 億美元的規模。

不只OpenAI 估值,從今年初的800億美元,快速升至目前5000億美元的規模,AI產業的資本狂潮,也反應到其他AI模型公司,例如Anthropic估值達1700億美元,xAI估值達800億美元,都在迅速追趕中。

輝達與OpenAI 的投資案,也有三個重要方向可以關注。

首先是輝達的角色,如今以其超過4.46兆美元的市值,還有在AI革命中占據晶片、軟體與系統的主導地位,如今不只積極擴張投資版圖,更成為許多企業的救世主。

例如,上周輝達宣布以 50 億美元入股英特爾,雙方宣布合作開發 AI 處理器,讓陷於財務危機的英特爾聲勢大振。

此外,黃仁勲上周與川普總統造訪英國,也宣布投資近 7 億美元於英國資料中心新創 Nscale,合作對象除了Nscale,還包括OpenAI及微軟,預計在倫敦Loughton園區打造英國最大AI超級電腦,最初部署高達 58,640顆NVIDIA GPU,未來可擴展至 30萬顆。初期提供50MW算力,未來可擴至90MW。

另外,輝達也宣布砸下逾 9 億美元,挖角 AI 新創 Enfabrica 的 CEO Rochan Sankar 與核心團隊,取得Enfabrica的資料中心網路晶片技術授權,這家公司專注於「資料流處理晶片」(Dataflow chip),可提升GPU之間的通訊效率,對於大型AI模型訓練至關重要,並強化輝達在AI資料流通與低延遲運算方面的能力。

其次,輝達不斷灑錢投資,也引發市場的警覺心。

輝達投資OpenAI的案子,本質上有點像「輝達投資 OpenAI,再由 OpenAI 回過頭把資金花在輝達」,對黃仁勳而言形成「良性循環」,對OpenAI也有大幅拉抬效果,但長期效應需要時間證明。

其實,如今AI產業,的確已步入「超級良性循環」的情境。

兩周前掀起的甲骨文(Oracle)熱潮,當時OpenAI與甲骨文傳出簽署五年採購3000億美元的雲端運算合約,激勵甲骨文單日股價大漲36%。

若把甲骨文也放進輝達及OpenAI的投資循環中,就可以理解,輝達投資1000億美元給OpenAI,OpenAI再下單1000億美元給甲骨文,甲骨文的訂單再回來下給輝達,形成一個投資循環的迴路,三家公司都在這個合作中獲得巨大的好處。

此外,在輝達這種灑大錢投資AI基礎建設的驅動下,也已拉大美中AI戰爭的差距。根據Epoch AI的一項研究,目前中國僅佔全球人工智慧運算能力的15%左右,遠低於美國的75%左右。

至於被稱為「中國星際之門」的蕪湖計畫,規模為370億美金,看起來已經是不小的數字了,但相比美國「星際之門」計畫規模為5,000億美元,兩者之間還是有一段差距。

當然,發動這個超級循環的輝達,如今仍是AI晶片的龍頭,但其他沒有被輝達投資的AI模型,不論是谷歌(Alphabet)的Gemini,Meta的LLaMA和V-JEPA,xAI的Grok,以及Anthropics Claude,原本也都是採購輝達晶片的客戶,沒有被列入輝達的投資迴路以後,顯然大家也要尋求自己的解決之道。

這些不在輝達投資版圖內的企業,未來當然有可能轉向超微(AMD)的AI GPU晶片,要看超微能不能拿出有別於輝達的技術及產品;另外自研晶片及委外的ASIC晶片,例如博通、Marvell到聯發科等ASIC設計商,除了承受競爭壓力外,當然也有可能取得非輝達陣營委託的訂單。

最後第三點,在美好的AI投資大循環中,不能忽視的是,當大家瘋狂投資AI基礎建設、努力提升AI算力的同時,這些高耗能的投資,對能源與環境的挑戰,也很值得重視。

例如,以輝達與OpenAI的投資計畫,需要的是10GW電力的需求,這相當於一個800萬人城市的用電量,對電網穩定性與綠能供應提出巨大挑戰。若未妥善規劃,可能引發碳排放與能源分配爭議。

此外,在綠能轉型的壓力上,輝達與OpenAI勢必面臨來自政府與社會的壓力,要求其數據中心採用再生能源與高效冷卻技術,這些要求會加速市場對新能源及電力的技術開發,此外對散熱技術的需求也會加速進展。

例如,近來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開始興起,各國為因應AI算力分散部署的趨勢,正與企業正加速SMR建設,提供靈活且快速部署的核能解決方案。

甚至,科技巨頭也親自下場參與,例如微軟與Constellation合作重啟核電廠,Alphabet投資新核電站,專供AI資料中心使用。核能不再只是備選方案,而是AI時代的「算力燃料」選擇。

只是,核能的挑戰絕對是很巨大的,尤其是像台灣這種原本反核的社會,除了核電建設週期長、成本高,核電廠興建需7至10年,投資動輒數十億美元,需政府政策支持與法規鬆綁。另外,核廢料與社會接受度到底如何,核能仍面臨廢料處理、災害風險與地方反對等問題,需技術創新與溝通策略,這些恐怕都是這一波超級AI大循環中,不可迴避的新挑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