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動物的溝通從來都不是一場平等的對話,過去我們透過觀察、訓練與直覺揣測寵物或野生動物的行為,但真正的「語言交流」彷彿永遠是童話中的幻想,像是《怪醫杜立德》中那樣的對話只存在於虛構故事。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突飛猛進,這個幻想正在轉化為現實。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AI技術不僅可以理解動物的聲音,甚至試圖翻譯其內在語意與社會互動邏輯,這不僅是科學上的突破,更將重塑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以自然語音模型(NatureLM-audio)為例,這套由非營利組織 Earth Species Project 所開發的AI系統,是第一個專為動物聲音分析所設計的大型語音語言模型。透過對龐大的野生動物聲音資料庫進行訓練,它能辨識動物物種、分類叫聲類型,甚至預測其生命週期與情緒狀態。更驚人的是,這類模型還能從未接觸過的聲音中找出邏輯規則,這代表AI已具備探索未知動物語言結構的能力。
CETI(鯨類語言翻譯計畫)則致力於解碼抹香鯨的「編碼音」(codas),這種聲音如同我們的語音片段,有節奏、有結構,甚至有方言。研究人員發現鯨魚之間會輪流發聲、以特定聲音呼喚彼此,這顯示它們可能擁有某種「名字」制度。而Google所推出的DolphinGemma系統,更在數十年資料的基礎上訓練出能解譯海豚聲音的AI,進一步推進跨物種對話的可能性。
這些進展不僅來自技術上的突破,也受到人類對動物情感與意識的重新認識所驅動。倫敦政經學院新成立的「動物感知中心」便明確將AI納入對動物意識與倫理的探討中。該中心關注的不只是技術可行性,而是這些技術在現實中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舉例來說,若AI誤將動物情緒誤譯為人類想聽的內容,可能導致飼主做出錯誤的照護決策,反而傷害了動物的福祉。
農業、畜牧業等領域也開始導入AI與自動化系統,但若忽略與動物的倫理互動,可能只會加劇資本對動物生命的剝削。因此學者與研究機構強調,必須建立一套全球通用的倫理規範與法律架構,確保AI的應用不淪為操控與商品化的工具,而是真正促進人與動物間理解與尊重的橋樑。
AI與動物溝通的潛力,更進一步衝擊了人類長久以來對「語言是人類專利」的觀念。許多科學家與法律學者開始思考,若能證明動物間擁有高度結構性的語言與文化傳承,我們是否該重新審視賦予牠們某些權利的正當性?像是海洋中的抹香鯨、座頭鯨,牠們的「歌聲」不僅具備韻律與重複結構,甚至在地理空間中傳播與演化,某些研究者認為,這幾乎就是一種文化現象,而非單純的本能反應。
這樣的轉變呼應了法律與倫理上的新興討論,紐約大學的MOTH計畫便提出,當我們能夠以科學證據證明某些動物有語言、文化與社會結構時,法律就不該再以「人類中心」作為權利授與的唯一標準。事實上,近年來已有南太平洋地區的原住民族與政府簽署條約,賦予鯨魚法律人格,這些創舉象徵著人類對生命價值的認知正在逐步擴張。
但科技帶來的不是單一方向的福祉,它也可能淪為控制與剝削的工具。當前的AI模型若未設有適當的資料治理與倫理監管機制,其所蒐集的動物行為數據,恐被用於更高效的圈養、實驗甚至獵捕。一如過往許多技術應用的歷史教訓,從望遠鏡到無人機,我們總能在發現的光芒中看見陰影。
因此從學術研究、技術實作到政策制定,整個社會都需共同建立防線,包括資料使用的透明性、動物作為研究對象的保護原則,以及科學行為應受約束的倫理標準。正如某些倡議者所言,研究動物語言的終極目標,不該只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而是要喚起對整個自然界更深的同理與責任。
在這個AI與生物學交錯的時代,我們不只是技術上的開拓者,更是文明演化的參與者。翻譯動物語言,可能不只是對另一種語言的理解,而是一種文明的轉譯,從人類單向控制自然的思維,邁向與其他生命平等共存的對話。未來我們或許無法完全「說」動物語言,但我們能選擇「聽見」牠們的聲音,並從中學習如何更謙卑地與世界相處。這場對話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麼,而在於我們終於願意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