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企業未啟動且高度重視數位轉型與資料治理的重要性,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透過企業 AI 能力評估,從經營策略、人才培育及技術應用等三大面向進行分析,綜合評分後,將企業劃分為 「Unknowing AI」、「Conscious AI」、「Ready AI」與「Scaling AI」 四個發展階段,以反映企業在 AI 認知與應用上的不同成熟度。
而根據該基金會今年公佈的《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顯示,台灣企業對 AI 的認知雖快速提升,但實際導入進展仍受阻。過去兩年,「Unknowing AI」企業比例從 45.5% 降至 39.4%,「Conscious AI」則上升至 31.7%,顯示 AI 知識逐漸擴散。然而,「Ready AI」與「Scaling AI」的比例卻未明顯成長,代表仍有七成企業無法跨越 AI 應用門檻。
詹婷怡指出,製造業是台灣經濟命脈,半導體、紡織、食品等不同領域需要分別設計專屬的 AI 化策略。例如紡織業若能完成全流程數位化,便可結合電商與時尚產業,並追蹤碳足跡以符合永續需求;影視與新聞產業則因生成式 AI 對內容產製帶來衝擊,正面臨轉型迫切性;農業雖規模較小,但從國安與糧食安全角度出發,也必須推動智慧農業。
她也提醒,內容產業在 AI 世代正面臨從創造(Creating)、連結(Connecting)、到生成(Generating)的模式轉換,未來創作者需學會運用 AI 工具,將衝擊轉化為價值。
另外,AI所帶來的資安與法規挑戰也不容忽視。詹婷怡表示,從風險控管及風險分散的角度,去建立一個更值得被信任的環境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所以去年在一些臺灣企業的支持之下,臺灣數位信任協會正式成立。
「臺灣數位信任協會其實就是要去倡議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如何讓大家都是r負責任的企業,並且建構一個可信任的環境,這裡頭當然包含有關AI的解決方案、產品、應用,溯源,甚至透過AI來協助防止犯罪等。」詹婷怡指出,台灣已成立數位信任協會推動風險管理與可信任環境的建立,期望在科技創新與社會信任間取得平衡。